【赵公说铃】(258):海山楼

南通博物苑 2019/3/29 8:50:16

干脆说一说海山楼。通州建城后,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开始在城门上建造戍楼,到了徽宗大观四年,新任知州朱彦将南城戍楼改建,海山楼即因此而来。关于海山楼的诗词记述颇多,我也有所收集,不在此罗列,多则容易惹人生厌。

且就其建筑说。按楼名“海山”,乾隆《通州志》解释最清楚,所谓:“通之大势,大海环其东北,五山峙于正南,楼名海山,匪直壮形之观,实因要害所在,设之以备瞭望云。”说得如此重要,可此前也有人不以为然,如邵潜州乘资》就记有:“海山楼在南城上,楼三层,宋大观中建。通之八景,其一曰海山远眺者即此。崇祯五年,知州陈大对妄谓朱雀昂首,毁之。”这位陈大对是当时的通州知州,在地方上嘴最大,他要拆当然就得拆。《州乘资》写于明末,其时是没有楼的,而康熙《通州志》记海山楼,只云“在州治南城上,宋大观中知州朱彦建楼三级,匾曰海山远眺”云云,可见那时楼又复建。

2x.jpg

纵观地方志书及文献,几乎众口一词地称海山楼为三层。当然,这三层是包括了最下的城门一层而计算的,建在城门上的其实只是个二层楼而已。我对海山楼为二层楼的认识曾保持了颇久,直到本世纪初在特来克的遗物里看一张南通南城门口的照片,这个认识才有了改变。特来克是荷兰水利工程师,民国五年应聘来通工作,照片就是他刚来时所摄,这时的海山楼竟是一层!可见海山楼的层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x.jpg

按成书于光绪元年的《通州志》尚记着海山楼为三层,仅隔四十多年,此楼却减却一层,而且其改建还找不到记载。有意思的是此后二三十年代的照片里,海山楼又恢复为二层,何时恢复,同样也未见记载。这后一次的恢复,可能与民国九年前后建造城南新市场同一时期,不过我也只能是个推测。

3x.jpg

往 期 回 顾

【赵公说铃】(257):募修大圣殿的启事
【赵公说铃】(256):崇海旅舍
【赵公说铃】(255):一份尤亚笙先生的手稿
【赵公说铃】(254):康平苦争国清寺
【赵公说铃】(253):石港徐氏宗祠的一块石刻
【赵公说铃】(252):一块诰命残碑
【赵公说铃】(251):懒残煨芋
【赵公说铃】(250):丁月湖有“莲芳”名
【赵公说铃】(249):落灯面和落灯糕
2019年南通博物苑志愿者专题研讨会开启新年第一课

阅读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