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说铃】(117):山茱萸

南通博物苑 2018/3/23 9:12:20

啬园里的山茱[zhū]萸[yú]开花了,虽说零星枝头,闻知后仍感到高兴。

南通一带过去没有茱萸的分布,明清地方志的物产里也不见它的名字,无论是草本的草茱萸,还是木本的吴茱萸食茱萸。即如山茱萸,以往也只知啬园里的几株,且其树龄也不长久。

近年绿博园也有引种,看到近时繁花满枝的图片,觉得已后来居上了。

对茱萸的兴趣,来自于王维的那首著名的重阳绝句,不过诗中咏及的是吴茱萸,因为本地看不到,这才连类而及于山茱萸,所谓聊胜于无。

山茱萸在《救荒本草》里的名字叫“实枣儿树”,或又叫“蜀枣”,取其果实似酸枣而能食,不过自唐代以来果实多供药用,处方名“枣皮”者即为此物也。

看到春花当然会企望秋实,山茱萸的果实粒粒如珊瑚珠,虽不足登高遍插以祛病驱邪,一枝静对,也堪移情。所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定要邀它作个伴。


小贴士

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叶对生,纸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叶柄细圆柱形,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总苞片卵形,带紫色;总花梗粗壮,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阔三角形,无毛;花瓣舌状披针形,黄色,向外反卷;雄蕊与花瓣互生,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花盘无毛;花梗纤细。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该种(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

草茱萸(Chamaepericlymenum canadense (Linn.) Ascherw. et Graebn.),多年生草本,高13-17厘米;根状茎细长形,爬生,直立茎纤细,少分枝,淡绿色,无毛,基部有两对卿衫交互对生的鳞片,长2-3毫米。叶对生或6枚于枝顶近于轮生,纸质,倒卵形至菱形,长4-4.8厘米,宽1.7-2.2厘米,先端突尖,基部渐窄,全缘,上面绿色,有少数白色平贴短柔毛,下面淡绿色,疏被白色细伏毛,中脉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凸出,侧脉3对,于近缘处向内弯曲;叶柄短,微扁,长约2-3毫米,淡绿色,近于无毛。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其性热味苦辛,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食茱萸为芸香科落叶乔木,具有特殊香味。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药两用,药用有温中、燥湿、杀虫、止痛的功效,食用一般为调味品。

往 期 回 顾

【赵公说铃】(116):中华农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赵公说铃】(115):善应庵
【赵公说铃】(114):梁希的游通小咏
【赵公说铃】(113):易兰士
【赵公说铃】(112):“擎擎”“撆撆”认分明
【赵公说铃】(111):张謇义辞崇德会
【赵公说铃】(110):南通拒绝倾销鸦片
【赵公说铃】(109):张謇题萧江宗祠
【赵公说铃】(108):《悼老黄》
【赵公说铃】(107):洋狗

阅读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