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说铃】(99):陶昌善

南通博物苑 2018/2/9 11:18:12

去年西泠春拍曾见一帧嘉兴陶昌善俊人)夫妇于香港的合影照片,边侧有陶氏自题“天南浪迹”,并系诗云:“春满天南花欲然,花阴闲憩似神仙。而今始识唱随乐,情爱谁云只少年。”照片摄于民国二十八年春,其时香港尚未沦陷,陶氏夫妇逃难至此,尚能暂忘家国流离之忧而享此唱随之乐。 

我对这帧照片注意,是因为联想到民国四年初的《通海新报》上,曾刊登过陶昌善与张孝若的唱和诗。陶诗题作《甲寅冬日偕植初、孝若两兄游琅山,归途得五绝三首》,诗为:

云塔登临望,长江水一泓。
万家烟树里,只见麦畦平。
重访琅山景,闲看鸟倦飞。
一鞭残照里,衣带暮烟归。
名山游罢晚,回望远峰低。
一路闻机杼,声声杂马蹄。

诗中有“重访”之言,说明这还不是首次来游。

张孝若署名“又侨”,所作二题,各七绝二首。一为《偕俊人、泽初游琅山,和俊人韵》,诗云:

满山树木半霜凋,与客登临听暮潮。
一片斜阳孤塔底,来云去鸟共迢迢。
江流折处常成险,树色秋来易失阴。
东海已看新月上,西山未觉夕阳沉。

另一为《和俊人归马吟》,诗云:

山游意倦月黄昏,残照犹馀寺角痕。
一路马[缔/蹄]声踏踏,居人闲看路人奔。
晚烟霭[ǎi]霭出林扉,暮色深深上客衣。
并辔[pèi]从容语陶许,鞭梢要带好诗归。

张孝若的诗作称“和俊人韵”,但与上揭陶诗用韵不同,想来陶氏另有诗作未在报上发表。

唱和诗所纪为民国三年冬游山事,未及具体日期。不过在张謇的日记里,却可知陶昌善这次来通,是本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到次月二日间。张謇出任农林部和工商部总长时,陶昌善已在农林部农林司任司长,及二部合并为农商部,他仍任农林司司长。民国三年五月,正在农商总长任的张謇欲办一部属棉作试验场于南通,地点选于城南狼山前的马厂圩,当时曾在实地勘察,十月底又进一步到现场落实,而陶昌善的来通应该就是为了此事。次年秋张謇致信接任农商总长的周自齐和次长金邦平说此棉作试验场事,其中有“该场规画详图及预算,前交陶司长”云云,陶司长即是陶昌善,可证规建时他是亲与其事的。

一般材料称陶昌善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科,这有可疑,因为陶氏留学时该校似乎还没有创办。1931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所出樊荫南编《当代中国名人录》,谓陶昌善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农学士”,而更早的《申报》,于宣统二年六月廿三日的“劝业会场之见闻录”,有“留学生回国调查农业”一则云:“东京帝国大学农科大学三年生陶昌善,以该校明夏卒业论文,由该大学教授指示,调查中国农业农产,以供论文材料,特请代理日使吴公使介绍,来会调查。业于日前抵宁,连日到农业馆研究一切。”这里又说是东京的帝国大学,不知以谁为准。

往 期 回 顾

【赵公说铃】(98):王灿烈士及其遗砚
【赵公说铃】(97):王崇烈
【赵公说铃】(96):博物苑测候所
【赵公说铃】(95):独秀阁
【赵公说铃】(94):马鞍山和黄泥山的颠倒山名
【赵公说铃】(93):戒石
【赵公说铃】(92):救火会药水龙
【赵公说铃】(91):张謇《古檗山庄图跋》
【赵公说铃】(90):陈石云《余家庭之状况及生活》
【赵公说铃】(89):“失落”与“零丁”

阅读  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