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说铃】(177):鸜鹆剪舌

南通博物苑 2018/8/30 9:06:48

农历七月七日称为七夕,牛郞织女在天河相会,而人间的习俗则多与乞巧有关,故又叫乞巧节,或简称为巧节,七月也因此叫巧月

乞巧习俗多以女孩儿为主,所以又叫女儿节,弄得一些平时可做的事也往此日凑,例如《昆新合志》载“七夕,少女捣凤仙花汁染指尖”。用凤仙花染指甲,本来逢花期便能为,专定于七夕日,想是为节日的女孩添气氛。

南通养鸟人家逢七夕有个特别风俗,那就是为鸜鹆[qú yù](八哥)剪舌,谓如此才能学人语。大概也是看中了七夕的巧,让鸟能够巧舌如簧。

为八哥剪舌古即有之,刘义庆幽明录》就记过一个晋朝人剪鸜鹆舌的事,不过那是在五月初五,不是七月初七。那只被剪舌的鸜鹆能学各种人语,甚至还能把头伸到坛子里学齆[wèng]鼻子人说话,简直让人叫绝。


小贴士

鸲鹆(qú yù) 为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学名为鸲鹆,别名有许多,如鹦鸲(yīng qú)、寒皋、华华、鸜鸲(qú qú)等,八哥是俗名,但这一名称却日渐取代了鸲鹆,即使是在非常专业的鸟类学书籍中也常使用八哥这一名称。我国的八哥有三个亚种:指名亚种几乎遍布我国大陆各地;台湾亚种为台湾留鸟;海南亚种为南海诸鸟留鸟。

鸲鹆每年3-7月为繁殖季节,每年繁殖两次,每窝4-6枚卵,卵呈鲜亮的宝蓝色。孵化期14-16天,雏鸟20天后出巢。鸲鹆的巢无固定模式,可在屋檐下、树洞中、其它鸟类的弃巢中,当势力较强时甚至会从灰喜鹊、灰椋鸟那儿夺巢,当然也有自己的巢被别的鸟夺的时候。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鸲鹆是长江流域最为常见的留鸟之一,其貌不扬,其声不佳,但千百年来却深得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一、性不畏人,多吃害虫。

每当春天春耕开始时,鸲鹆便跟在耕牛或拖拉机耕地的后面,啄食那些被翻出地面的昆虫或昆虫的幼虫,对农田地下害虫的控制非常有效。它常于大牲畜背上寻食有害寄生虫,这些大牲畜与鸲鹆形成了非常友好的相处的传统。

二、效鸣和模仿人语。

鸲鹆与人类相处至少在数万年以上,人们在远古时期就发现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习性,十分可爱。另外八哥几乎能模仿所有鸟类的鸣叫声和许多昆虫的声音,而且惟妙惟肖。

三、聪明乖巧,易与人亲近。

自上古开始,鸲鹆被人作为宠物鸟类来饲养。八哥是极少数能粗放(不用鸟笼)鸟种之一,它们会与主人形影不离,表现出只有哺乳动物才会出现的那种亲昵,如轻咬手指、掏耳朵、亲吻,它们甚至会喜欢与人在一起睡觉。

往 期 回 顾

【赵公说铃】(176):游狼山诗
【赵公说铃】(175):狼山姚存题名石刻
【赵公说铃】(174):《通州新城记》石刻拓片
【赵公说铃】(173):振秀亭
【赵公说铃】(172):南通拆城墙
【赵公说铃】(171):天后宫
【赵公说铃】(170):火神生日
【赵公说铃】(169):恩芳
【赵公说铃】(168):张謇的两句“名言”
【赵公说铃】(167):村田乌江造访张謇

阅读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