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草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名而已,谁要信以为真用它来治疗骨折,那就该上当了。许多人提起它的药效,明知接不了骨,却还是顺着名字曲意为解,比如说它能活血消炎,可以治疗跌打损伤云云。这是退而求其次,也不顾有活血消炎功效的植物侭多,弱水三千,偏要独取这一瓢来饮。
接骨草在古代有多种叫法,用得最多的是陆英和蒴[shuò]藋[zhuó],唐代《新修本草》把这两种各自单列,却又注明它们实是一物。除此之外,接骨草还有一个名字叫“芨[jī]”,不过这个名字的解释却惹来一些混乱,今在此略作些疏理。
《尔雅》云“芨,堇草”,晋人郭璞[pú]为此作注说“即乌头也”,而初唐时的陆德明却不同意,他在《经典释文》有案语说:“《本草》蒴藋一名堇草,一名芨,非乌头也。”然而郭璞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来由,比如东汉贾逵注《国语》的“置鸩于酒,置堇于肉”,就说“堇,乌头也”;又如陆德明引司马彪注《庄子·徐无鬼》的堇字,为“乌头也,治风冷痺[bì]”。
既然各有各的理,所以这么一来就变成:作为接骨草的蒴藋,又叫芨,又叫堇,但不是有剧毒的乌头;而乌头虽也叫作堇,却又不叫芨,故也不是接骨草。后来人基本都跟着这么说,也不解释此中的矛盾,直到清代学者桂馥为《说文》作义证,才算看出了一些端倪。
芨字《说文》云:“堇[jǐn]草也,从艸[cǎo]及声,读若急。”桂馥指出这儿的堇应该是荲,并说《广雅》“堇,藋也”的堇也是荲[lí]。至于读若急者,则举出一个艹头加急的字,谓《集韵》释为“草名,蒴藋也”,《玉篇》也把它视为荲的别名。而在解释《说文》的荲字时,也举《五音集韵》的“荲,蒴藋别名”为说。这么一来,接骨草别名的就不是堇而是荲,堇乃是乌头的别名也。遗憾的是桂氏的这个考证未造成多大影响,旧说的跟风者还是占着绝对的主流。
我之所以纠结于芨字的说解,实是感到接骨草名称的由来与它有蛮大的关系。芨与接都是入声字,读音相近,所以接骨草这个名儿,很有可能就是由芨草这个读音衍生出来的,这也就是它担着接骨的名却与伤科接骨没有什么关系的原因。
接骨草接不了骨,并不妨碍它的观赏价值,吴其濬[jùn]说它还有两个别名,即珍珠花和珊瑚花,珍珠乃像其花,而珊瑚则像其浆果。两个名字都好听,颇能摄取其最美之处。其奈如今都把接骨草视为杂草,城市里几乎难有容身之所了。
小贴士
接骨草 (拉丁学名: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别名有:陆英,蒴藋,排风藤,八棱麻,大臭草,秧心草等。忍冬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茎有棱条,髓部白色。叶互生,无柄,狭卵形,长6~13厘米,宽2~3厘米,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分枝3-5出,花冠白色。瘦果小,卵形。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和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