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王颂蔚(芾[fú]卿)《写礼庼[qǐng]遗著》有一首题为《桃花》的七绝,前附小序云:
仆年十四五避地师山,每春三月,水边篱落,嫣然欲绝。今观此帧,觉武陵鸡犬,令人省避秦时风景也。因缀一绝于上。
诗序中的“师山”在海门,实为累土而成,其旁设有师山书院,故一般文人喜以之代称海门。其诗为:
小桃朱户斗妍姿,
识面东风系我思。
最忆弁阳弄渔笛,
偷声能谱冶春词。
末句小注:“海门周彦升明经工诗古文,避地时小友也。”

王颂蔚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岁就读家塾,太平军陷苏州,全家出避城外,旋父亲及长兄病殁,治丧毕后,更与仲兄奉祖母邹氏移地海门,其时为咸丰十一年(1861)。在海门时与年龄大二岁的周彦升相识并为同学,逾年后才举家赴沪。海门因未遭兵燹[xiǎn]之扰,故能给王颂蔚留下美好的印象,宜其后来读画,能够在题诗里忆及。
王颂蔚离开海门后,与周彦升还保持着联系,如周彦升的《寿恺堂集》里有《寄王蔚颂》诗云:
昔日宁馨衍,清谈近若何。
论年君最少,角艺我难过。
忽忽经冬别,盈盈一水波。
江梅正堪寄,高咏莫蹉跎。
这是别后的问讯。又有《江渚守风赠王颂蔚》云:
白鹭秋高带叶飞,
青山云起共帆移。
明朝不作矶头别,
来趁樯乌话片时。
这是外地的偶逢。可惜王颂蔚的诗集存诗不多,未能见相互对应的作品。

《寿恺堂尺牍》里有《与王颂蔚庶常》一通,一般难见到,因录于此:
客冬伏承赐赙[fù],感荷歾存。四五月间接阅题名,欣谂扬藻春闱,蜚英词馆。古人比通籍于选佛,望得第若登仙,今日视之,斯言犹信。弟才质驽下,择术不精,学问功名,一无成就,星星双鬓,垂入中年,既迫饥驱,又遭大故。每念童时旧好,半在云衢,引领溯风,愧慨流汗。猥辱存叙,赐以教言,循诵回环,爱逾常分。不敢辙存云泥之迹,谨奉复函,藉颂大喜,惟希爱照不宣。

此信应写于光绪六年。是年王颂蔚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当上了庶吉士,亦即“庶常”。周彦升此信的主要内容就是道贺,而首句的鸣谢,是因为上一年父亲承柳公去世,王颂蔚致有赙礼之故。周彦升数逢乡试不售,而王颂蔚中进士后进入官场,两人身份地位已有不同,虽然周彦升信中说“不敢辙存云泥之迹”,但心里不能不存此想。好像就此之后,他们之间便不见有来往了。
王颂蔚避居海门时,比他小五岁的张謇还在常乐塾中跟着蒙师邱大璋读书,未能相识,据张謇自订年谱,他与王颂蔚于光绪十一年始在京城相识并成为朋友。光绪五年底,张謇因母亲金太夫人去世,曾在日记里记有致送赙金者的名单,其中有个“王芾卿”的名字,此人与张謇同在吴长庆军幕,与王颂蔚只是字同,并非一人。
光绪十三年张謇父亲彭年公七十寿辰,王颂蔚有贺诗收录于《写礼庼遗著》,此诗亦见于《张氏常支谱》,文字有小异,或为修改所致。现据收录于遗集者抄存于下:
《寿张润之丈七十初度》
朱鸟灵源禀,青阳系世传。方书藏室史,饵石谷城仙。孝友门承镐,文章笔重燕。世皆尊玉海,人共誉青钱。杨柳丰神挹[yì],樝[zhā]梨术业联。善书应号圣,嗜酒或呼颠。正始风犹在,元真道本全。鹪鹩[jiāo liáo] 还自赋,雀鼠未须研。蒿长庭俱满,芝生座更鲜。鲙鲈怀止足,捉麈[zhǔ]契通玄。葛帔工谈艺,乌巾妙解禅。自称田舍老,细数侍中年。有子名安世,其才俪茂先。马枚兼速藻,庄列洞真诠。旧事徵金镜,新声谱玉田。两京拟平子,十策奏齐贤。博望槎[chá]曾渡,公超市并阗[tián]。紬[chōu]奇姑射洞,中隽孝廉船。受到斑衣杖,分来学馆泉。五龙还竞爽,为补奂轮篇。

那时张謇还未中状元,所以诗用“孝廉船”的典故,既切合张姓,也对应他的举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