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说铃】(32):益母草

南通博物苑 2017/9/1 9:02:05

益母草在《诗经》里叫作“蓷[tuī]”。

王风·中谷有蓷》借它起兴,来为遇人不淑的弃妇鸣哀怨。三章的:

中谷有蓷,暵[hàn]其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xiū]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句式一样,都是写山窪里的益母草在炎日下枯萎,与弃妇的悲惨境遇相比映。

暵指酷暑的燥热,乾和脩都指草的干枯,惟有湿字前人多困惑,因为与乾正好相反。

清人王引之根据《玉篇》所载,认为湿这个字的偏旁不是从氵而是从日,意思是“欲乾也”,即将要被晒干。后来学者多认同这一说法,然而我觉得就是采用湿这个本字,也不是不好解释。前一阵持续高温,菜农讲小白菜难以生长,谓不浇水则因旱而死,浇水则受烫而死。这浇水而死,正好为益母草的暵下遇湿下了个注脚。

尔雅·释草》的“萑[huán],蓷”,刘歆谓“臭秽是也”,而郭璞则谓“今茺[chōng]蔚也”。这个茺蔚,李时珍解释为“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这是望文生义,强言作解。王念孙注《广雅》的“益母,茺蔚也”,以读音为解,谓茺蔚的合音就是蓷,而茺蔚又是臭秽的声转,此草本来是因有恶臭之味而得名的。他还举曹植籍田说》的“藜蓬臭蔚,弃之乎远疆”,谓臭蔚犹臭秽也。这个解释我觉得好,茺蔚用现在音快读,得音如吹[chuī],而蓷字从推得声,推也有[chuī]的一种读音,如古人介子推的推就这么读。

益母草作为药材,早在汉代托名的《神农本草经》里就出现,其正名作茺蔚子,谓为:“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海滨池泽。”看其药效,并没有什么对妇女有益的特别之处。现在多谓其能治疗妇科疾病,其实也少见确切证据,反之则有研究,谓全草含益母草碱,非孕妇所宜用。观本经的“主明目益精”和“益明”别名,怀疑益母最初乃是益明或益目的音近误记,后来不察,就成为正式名称了。

益母草的花有白和紫二色,明人为此纠缠不清,或说白花为益母,紫花者为野天麻;或说紫花者才是益母,白花不是。李时珍认为就是一种,只是药效有些不同,临症要区别用之,所谓“白者能入气分,红者能入血分”。气分和血分是中医术语,大概表示病症的表里、阴阳之类,容易说得玄虚,说了我也不懂。


小贴士

益母草,又名:蓷、茺蔚、坤草、九重楼、云母草、森蒂[1]  ,拉丁学名:Leonurus artemisia (Laur.)S. Y. Hu F,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夏季开花。其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生用或熬膏用。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在夏季生长茂盛花未全开时采摘,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往 期 回 顾

【赵公说铃】(31):大隆皂厂
【赵公说铃】(30):东二院
【赵公说铃】(29):接骨草
【赵公说铃】(28):南通电影公司创办何时?
【赵公说铃】(27):测候所
【赵公说铃】(26):苌楚
【赵公说铃】(25):张孝若《登文峰塔》
【赵公说铃】(24):啃秋
【赵公说铃】(23):马齿苋
【赵公说铃】(22):“孝友家声”匾

阅读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