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九服务乡里有年,与张謇肯定有接触,只是在张謇的文字里却几乎不见提及,唯有一处,也只是在说一次看剧引起的误会时提及其名。那是更俗剧场开幕之初,当时为了提倡文明观剧,戏票采用对号入座形式,并印赠剧场座位图相配合。张謇购得座位为39号,去时其座已被冯光九坐着,询问坐号,则言票被检票者收去。张謇无奈,只好找前排空位坐下,转思此位置也会有人来坐,不如及时更正,乃问随从取得自己所购之票,细看实是洋文26号,被误当作39号。张謇由此感到社会教育未能普及,能识“蟹行文”者甚少时,这种票式要更改,把座位号改成中西文并用。为此他特地写了篇《通告城区父老昨日一日之观念》,由此事引发,进而论及普及社会教育之迫切及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的关系。其文可以一读,如所言“謇虽至庸懦,而矫正地方风俗,引为己任,必自细微积至于高大”,颇能透过其决心而感觉一种豪气。
张謇去世,冯光九有挽联云:“登大魁,建伟业,溯之先达,谁似之,曰惟尚书胡氏,方伯王氏;外五洲,内四海,闻者皆哭,尤恸[tòng]者,更有贤师高公,老兄退公。”内容不及其私,上联所举两位邑中先达,其与张謇有相同处,则尚书胡长龄也是状元,方伯王藻也在家乡办过团练。下联两位尤其哀恸者,一是张謇光绪二十年会试时的房师高熙[xī]喆[zhé],另一是三兄张詧[chá]。高熙喆“出道”早,辈份高,其实如果论年龄,他还比张謇小一岁。
1919年6月30日《申报》有一则关于南通创办剧场和伶工学社的报道云:“通绅张啬庵投资五万元创办优伶学校及规模较大之剧场各一所,已物色冯光九、高楚秋为校董。其学生由张氏函请熊秉老就近在京津一带拣选,额定为六十名。一俟此项学生抵通,即由沪上著名艺员欧阳予倩担任教授。至剧场地址,则觅定马路旁唐家花行附近之旷地。”冯光九担任伶工学社校董之事,各家著述都未提及,此亦可稍补其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