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七佛殿的样子我没有见过,可关于它名称由来的故事,却在儿时就听母亲讲过。大意是此庙有一得道高僧,能分身同往七家主持佛事,后来因其事被大众知晓,老僧隐藏不得则坐化而逝,人们为了纪念,则名其庙为“七佛”云云。这个故事,显然是佛教所谓“过去七佛”附会而来的,不足为据。民初《通海新报》上有篇《不二僧》,所记即是此事,兹抄于下:
吾通东北城外,有庙曰七佛殿,相传此名始于不二和尚。和尚俗姓失传,而修持严谨,一望即知为有道德之高僧也。一日,有放焰口者七家皆速不二,不二均应之,至暮犹枯坐禅室,其徒促之往,不应。次日,诸檀越纷纷遣使负经钱来,其徒拒之,谓师昨夜未往,不敢受。使谓:师昨夜确来吾家诵经,至天明乃归。异口一词,其徒始异之,以为师有分身术,往询之,见玉柱下垂,已不知何时圆寂矣。
七佛殿的名称,光绪《通州志》写作“七佛庵”,然而在州城隍图上却标名为“七佛殿”,而民初的地图上又标作“七佛寺”,称名很随意,主要还是因为规模太小,容易被人忽视。《南通市志》有记云:“七佛殿,又名七佛庵,建于宋初,位于市城北轮船码头仓库处。供脱胎漆制大弥勒一尊和七佛像。1951年七佛殿被拆除,神像移天宁寺火星殿。”说它建于宋初,不知依据何在。
嘉庆年间里人刘觐森(鹄庭)有《题七佛寺》诗云:
闲寻野寺入云深,木叶萧萧风满林。
寒渚沙边孤雁度,远村烟际夕阳沉。
人依静境空尘想,月印澄潭证道心。
寂寂庭阴吟啸处,晚钟花外送疏音。
那时庙中的住持为出家于吕四场朗峰(海灯),此僧又名悦山,曾主持过扬州梅花庵,晚年则驻锡于七佛殿。因其喜好吟诗,里中文士多与交往,留下作品也较多。此揭里人保凤墀[chí]诗笺一页,就是写给朗峰的和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