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葫芦峰上的望江亭建于1976年,其址旧为白衣庵的望海楼,庵舍则全毁于“文革”期间。本世纪初狼山为了提升文化品位,曾经为一些建筑添置联匾,我推荐了晚清王菘畦[qí]题望海楼的一幅长联,认为可用之于现今的望江亭。王菘畦为太仓人,道光举人,曾任海门师山书院山长,张謇、周家禄等人都曾在他门下受业。其联文为:
南朝浩劫几惊心,三万六千场一梦须臾,猛听得上界清钟,诸天梵呗;
北固浮岚齐到眼,四百八十寺繁华阒[qù]寂,都付与樽前帆影,笔底江声。
此联写于江南遭逢太平天国之乱后,故文辞有悲壮苍凉之感,王氏有游白衣庵的诗,所谓“绮罗南国犹馀烬”、“世间无限沧桑感”云云,正与联文相近,应为同时之作。
经过本地书家录写的王氏此联,制成挂出后没几年,又被友人顾乐夫撰书的一联取代了。最近去狼山,顺带把乐夫的这副楹联抄了下来,现录于此,两联正可作一比较,其优劣我就不议论了:
千年古塔,久历风霜,屹立于斯尚坚实;
万里长江,不舍昼夜,奔流至此且从容。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至之次日,范当世邀张謇陪同何嗣焜[kūn]游狼山,夜宿于望海楼,当晩范有长诗纪事,题作《同何眉孙、张季直夜登狼山,宿海月处》,海月为其时白衣庵的住持。隔日张謇也有题为《冬至后一日,肯堂招同何梅生(嗣焜)游狼山,宿望海楼,肯堂诗先成,次日用李大理四首韵和之》的和作,所谓“李大理四首”,指的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临川李联琇作的望海楼题壁诗。李诗收入《好云楼二集》时题为《同游张广生(宝俭)翼侯(湛恩)各赋五律四首复和》,而另有抄本则径作《紫琅山望海楼题壁》也。李诗影响颇大,后来多有和其韵者,以我所见便有三十馀家。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养病于家的彭玉麟奉朝命起复,巡阅长江水师。三月中旬自长沙起程,渡湘东下,六月抵通州狼山小住,并有诗作,题为《壬申春仲奉命巡阅长江五省水师,至六月冒暑抵海口通州狼山,僦白衣庵环翠楼小住,清厘积牍,公暇得四律以遣兴》。所谓“环翠楼”其实就是望海楼的别名,非庵中其他楼也。至于改名的原因,则与题望海楼匾的王藻有关。此前王藻因门生何桂清的关系,为防太平军而总办乡里团练,气焰熏天。不想同治元年何桂清获罪被处死,王藻受其牵连也被抄家,旋即病故。有此原因,估计那时楼匾也会撤下,而更改楼名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只不过事过境迁,后来人们还是记着望海楼老称呼,很少人再提环翠之名了。
彭玉麟诗的第一首似乎影响最大,我就见有数家和作,陈冰如《鞠俪盦[ān]诗话》评之云:“是不独通首唐音,口气雄伟,然有者亦非其职位不能道。穷书生如穷厨子,材料既不能具山珍海广,又安能得厚味之馔[zhuàn]乎?”比拟亦形象。彭氏手书此诗的立幅,曾长期挂于楼中,个别字与刊本有异,后者当系推敲修改所致。民国十七年(1928年)平潮人程后姚与友游山,于壁间见之,乃有和作,并刊于地方报纸,此也附揭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