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忆起儿时往南濠边看河灯,其场面虽不壮观,可灯月相映,也饶兴味,只是“文革”以后就绝了影。
放河灯似是盂[yú]兰会的一个节目,因与冥界相关,故河灯又叫照冥灯,或叫地藏灯。乾嘉之际里人李渔衫(懿曾)作《乡乐府》百首,其一云:“通州好,胜会数盂兰。施鬼饭沾花雨湿,照冥灯闪水波寒。馺[sà]沓[tà]夜深看。”馺沓在这儿指观灯之人来往不绝,借此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
渔衫之子少山(李琪)的《崇川竹枝词》也有云:
照冥灯事最繁华,
水面浮来五色瓜。
不数巧工丁缓手,
年年金锜送包家。
自注谓:“中元节,地藏殿瓜灯最奇巧,相传明郡人包水部壮行所制。”其实包壮行的“包灯”工艺早已失传,后人所云种种不过是借名标榜而已。到了现今,不说有汉人丁缓的工巧,稍稍能动点手者,都在传承“非遗”了。
民国十四年,城南的西寺在东侧江家桥一带行盂兰会,里人张射夫有诗二绝记女郎相约观灯事。其时风气已开,只是在旧派眼里有些看不惯,诗云:
"碧空云散玉蟾斜,照澈群娃艳斗花。
色相示人君莫笑,本来此会是无遮。"
"邻家女伴笑相迎,纤手扶将慢慢行。
挨近灯前非礼佛,欲教郎眼看分眼。"
诗的末句,似从“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化过来的。